1953年10月1日,相机快门"咔嚓"一响,记录下这个特别的时刻。这天正是新中国建立四周年的大喜日子,全国人民都在欢庆这个重要节日。
为庆祝新中国诞生,人们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办了盛大庆典。当整齐的游行队伍气势磅礴地走过天安门时,一个叫张筠英的姑娘吸引了大家的目光。
张筠英接到一个特别的任务——要在大家面前给毛主席献花。出发前,当地领导专门把她叫去嘱咐了一番。
待会儿去给毛主席献花时,你要当心点,千万别摔着。只要把手里的花献给毛主席,你就圆满完成任务了。
听完领导的指示,张筠英不住地点头,保证一定把工作干得漂漂亮亮的。
10月1日这天,张筠英没有让大家失望,在众人注视中从容地走上前,将手中的鲜花恭敬地献给了主席。
毛主席接过花束后,特意让小姑娘站在身旁。他慈祥地望着这个活泼的小女孩,和蔼地问道:"小朋友,能告诉爷爷你叫什么吗?在哪个学校读书?你觉得是国庆节有意思,还是过年更热闹?"
张筠英当时是怎么回应毛主席的?为什么偏偏是她能在那么多人中被选中?这个在特殊日子里给毛主席献花的小姑娘,背后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吗?
张筠英是我国知名的朗诵表演艺术家,担任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。她同时加入了中国戏曲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协会,还是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的理事成员。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,她在艺术造诣和品德修养方面都备受赞誉。
张筠英在演艺生涯中成功塑造了不少生动的影视形象,为观众奉献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。然而当大家说起她时,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当年那个满脸笑容、向毛主席献花的小女孩。
从1951年起,每逢五一劳动节和国庆节庆祝活动,都会有一男一女两名少先队员到天安门城楼上给毛主席献花。快到国庆节的时候,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就开始忙着挑选今年献花的孩子。
庆祝活动当天现场人很多,这个任务特别考验孩子的勇气。万一孩子因为怕生出了什么岔子,场面就不好看了。
为了挑选合适的人选,彭真专门挑了一些胆子大的孩子。就这样,性格活泼开朗、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姑娘张筠英,被彭真看中了。
张筠英是个活泼外向的姑娘,说话风趣又特别会聊天。选拔时工作人员一下子就相中了这个阳光开朗的女孩,当场就决定让她参加接下来的排练。
经过反复排练,终于迎来了1953年国庆节。那天全国上下喜气洋洋,到处锣鼓震天。毛主席挺拔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,和全国人民一起欢度这个重要时刻。张筠英和另一个叫王小怀的男孩从大人手里接过鲜花,兴奋地朝天安门广场走去。
在正式典礼前,张筠英和王小怀已经反复排练多次,对金水桥这条路非常熟悉。王小怀走路时步子迈得比张筠英更宽一些。
摘花时两人稍微拉开了距离,张筠英看王小怀跑得太急,生怕他摔跤,就在后面一直叮嘱:"别跑那么快,万一摔了咱们的事儿就泡汤!"
没过多久,两个小朋友欢快地跑上城楼,把用银色包装纸包好的鲜花送到毛主席手里。毛主席已经等了好一会儿,看到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,他开心地笑了。老人家和蔼地问张筠英:"小姑娘叫什么名字?在哪个学校读书?学习好不好?"
毛主席和蔼地问起小姑娘时,张筠英一点儿也不害羞,自信地回答道:"我叫张筠英,'筠'是竹子的意思,'英'就是英雄的英。我在培元小学读书,现在上五年级了,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。"
毛主席微笑着点点头,伸手轻轻抚了抚她的红领巾:"你这名字起得真好。来,我问你个事儿,你觉得是国庆节有意思,还是过年更有意思?"
张筠英想都没想就回答:"国庆节最棒了",毛主席接着问:"为什么你会这么想?"
小姑娘开心地说:"国庆节就能见到毛主席!"听到这个天真烂漫的回答,毛主席开怀大笑起来。
献完鲜花后,张筠英和王小怀没有离开,而是陪在毛主席身旁,和他一起欢度这个特别的节日。
张筠英是个特别活泼外向的小姑娘,参加典礼时她完全闲不住,一直兴奋地在毛主席身旁蹦蹦跳跳。整个活动过程中,毛主席还多次俯身和她亲切聊天。
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城楼时,张筠英兴奋地拍手跳了起来。毛主席和蔼地用湖南话问她:"瞧见啥了?乐成这样?"
张筠英兴奋地指着队伍里的火车模型喊道:"快看快看,那个小火车正在往外喷烟!"
就在他们聊天的时候,新华社记者举起相机抓拍下这个温馨瞬间。这张珍贵的照片现在依然摆在张筠英家里最醒目的位置。
在国庆庆典上,张筠英的精彩表现让所有人都记住了她。正因如此,几年后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儿童电影《祖国的花朵》时,特意邀请她来参演。
那时候张筠英还在学校上学。有一次学校举办文艺演出,她和同学们坐在礼堂里安静地等待表演。就在这个时候,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突然走进了礼堂。
工作人员一进门就看到了张筠英,直接走到她身边坐下。刚坐下就问:"待会儿你要表演什么节目?是跳新疆舞吗?你们的节目开始了吗?"
张筠英特别大方,直接回答:"还没跳,待会儿就去。"工作人员笑着问她:"等会儿你跳舞时,能不能给你拍张照片?"
张筠英爽快地回答:"没问题"。工作人员有点意外她答应得这么痛快,忍不住问:"你就这么信任我?万一我是坏人怎么办?"
张筠英一脸骄傲地说:"我认出你是东北电影制片厂的,瞧你衣服上别着徽章,我一眼就看见了。"话音未落,她就和同学们快步登上了舞台。
那天的表演特别精彩,张筠英的表演让所有工作人员都赞不绝口。就这样,她意外地被选中担任电影《祖国的花朵》的女主角。
这部电影拍得并不轻松。虽然张筠英当时年纪还小,但她对表演有着自己的想法。
听说要演的角色杨永丽是个叛逆少女,她立马就推掉了这个戏。她觉得杨永丽不是好女孩,自己既不愿意演坏孩子,更不想被当成坏孩子,所以坚决不肯接这个角色。
那段时间,导演和她班主任反复开导她,说剧情都是虚构的,不用太较真。但这姑娘死活不愿意照着剧本演,直到后来她妈妈亲自来劝,才总算点头答应接这个角色。
拍摄时还出了个小意外,电影里有场戏是杨永丽要哭的。
那天拍摄开始得比较晚,张筠英之前一直在游乐场和小伙伴们疯玩,整个人特别兴奋。结果正式开拍时她怎么也静不下心来,状态一直不对,连着拍了好几条都没通过。
导演看张筠英一直哭不出来,心里着急,就把她带到什刹海边说:"这些胶片都是花外汇买的,特别金贵。要是总这么一条条重拍,太糟蹋东西了。你能好好把这场戏拍完吗?"
导演刚说完,张筠英就慌了神,心里又难受又自责,突然""地哭出声来。导演见状立刻指挥大家布置场景,抓紧时间完成了拍摄。
拍完当天的戏份,其他人都收拾东西走了,唯独张筠英还坐在原地不动,迟迟不愿离开。
导演见小女孩哭得停不下来,赶紧上前问道:"戏都拍完了,你怎么还哭得这么厉害?"
张筠英表示:"耽误了大家的时间,我心里特别过意不去。"
从那时起,强烈的责任感就在张筠英心里扎下了根。多年后她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这样说:
人这一辈子要经历各种身份转变,不管是台上演戏还是台下做人,最重要的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。
当演员时,我认真对待每个角色;做朗诵者时,我用心表达每部作品;成为伴侣后,我会全力支持爱人;作为母亲,我要好好养育孩子,尽到应尽的责任。
张筠英认为,只有认真履行这些职责,才能活出精彩人生,实现自我价值。
电影《祖国的花朵》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首部校园题材儿童片,讲述了五年级小学生帮助后进同学一起成长的故事。这部影片上映后受到观众喜爱,收获了大量好评,其中小演员张筠英的精彩表演也赢得了观众的称赞。
这部电影不仅给孩子们带来很多启发,还开创了"好学生帮助差生进步"的故事模式,成为后来很多儿童片学习的典范。
戏一杀青,从小就爱艺术的张筠英就去了北京少年宫深造。经过几年努力,她顺利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,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,现在是中戏表演系的资深教授。
张筠英的台词水平特别厉害,无论是朗诵还是演戏,她都表现得非常出色。
她不仅是《青松岭》《霓虹灯下的哨兵》《杨开慧》这些热门话剧的女主角,还帮央视和地方台录了上千篇文学作品的音频。特别是她朗诵的那首《一月的哀思》,打动了无数听众,成为大家念念不忘的经典之作。
值得一提的是,张筠英不仅演技出色,还曾为经典电视剧《西游记》里的观音菩萨配音。她一生获奖无数,早在1987年就获得了中央电视台颁发的"十大演播家"荣誉称号。
1991年她被评为"优秀演播艺术家",如今仍活跃在舞台上,持续为观众奉献精彩作品。
张筠英和瞿弦从16岁就认识并相恋,一路相伴走到现在。他们不仅是生活中的好伴侣,更是在艺术领域令人羡慕的模范夫妻。这对形影不离的搭档,已经成为配音主持圈里广为流传的美谈。
张筠英在文艺圈里是公认的贤惠妻子,结婚后家里的大小活儿基本都是她在操持,还坚持每天亲自下厨给丈夫做饭,这一做就是十几年。
瞿弦和也很清楚妻子为家庭所做的贡献。他在采访中提到,他们夫妻感情这么好,主要是因为他特别懂妻子的性格,知道怎么让她开心。
他回忆说,和爱人结婚这么多年,每逢过节或纪念日,他都会精心准备各种礼物送给妻子,从情人节到结婚纪念日,从来没落下过。
这些年的礼物送下来,他早就摸透了老婆的喜好。他发现生日或者结婚纪念日这种大日子,必须得买值钱的礼物;但像情人节这种浪漫节日,反而要挑些能留作纪念的小物件才合适。
张筠英听到丈夫显摆,忍不住打趣说,她家这位是送个礼物就要讨句表扬,接下来半年就彻底当甩手掌柜了。
从他们接受采访时的互动就能看出来,平时肯定经常互相开玩笑。
虽然张筠英和瞿弦如今年近80岁,但他们依然坚持在艺术一线工作。在改革开放40周年、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、建党100周年这些重要庆典活动中,两位老艺术家都献上了精彩的演出。
祖国的未来之星影视天地
爸妈带着孩子一起读爱国故事。北京晚报
23岁那年,张筠英和瞿弦和喜结连理,如今两人携手走过55年婚姻生活,感情依然甜蜜如初。这个消息来自我看明星网的报道。
张筠英表示,无论演什么角色,她都坚持"必须把戏演好"的原则。《光明日报》